共生未来
由华侨城集团投资建设,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策划组运营管理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坐落在顺德区顺峰山湿地公园内。
盒子美术馆包围在115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中,公共绿地既是美术馆的室外公共展览空间,又在公共艺术和雕塑的展示中营造了一个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公共艺术社区区域。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盒子分展场便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当代艺术公共空间。
本次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公共艺术部分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公共社区的当代艺术计划,融合了当地的湿地自然生态和城市艺术氛围,真正实现让美术馆走出围墙,艺术回归到公众的主动参与中,从而达到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完美结合。
根据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公共这个概念最早在17世纪才开始在英语世界中使用,后来得益于法语词的借用才促成了“公共性”的概念生成.公共空间、跨越性、地域性等无疑都是谈论公共艺术时绕不开的关键词。公共艺术的跨越性和公共性恰恰体现了公共领域的开放性以及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从而促进人们对社会职能的责任和担当。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艺术才开始发生由审美到文化层面上的转型。公共艺术的出现在西方有着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在当下中国的出现虽然较晚但也并非偶然,可以说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公共事务中所呈现的开放性和民主化进程于公共空间的反映。“共生未来”兼顾公共艺术的社会性以及展览主题的共生性。
一方面,选择地处自然生态和城市交界的盒子美术馆,可以很好地把当代艺术与本地的公共社区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公众能够自主地接近并体验当代艺术符号,在知识、信仰和文化身份等诸多方面形成主动参与。另一方面,本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包括范勃、周力、刘可、方琦、沈烈毅、金江波等在内的艺术家,他们将自己对当代艺术及其公共性的理解倾注在形态各异的作品中。无论室外的公共雕塑或装置与环境所产生的对话和思考,还是一同构建的新视觉空间,都让本次三年展在尝试多元媒介的同时,不断探索艺术和公共空间的共生与跨越式关系——跨域时空、地域、中西、人类及其所在的社会和环境。
广东美术馆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研究,从2002年起开始确立“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这一大型常规性当代艺术展览的计划项目并已成功举办五届。
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人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业已成为具有区域和全球影响力的专业性当代展事。本届三年展我们创造性地借助分展场和平行展来呼应展览主题,通过具有文化地标和艺术情怀的当代民营美术馆与公立美术馆形成一种协力优势,从主展场到分展场、自内向外地绘制一幅新时代下跨越媒介和观念的当代艺术全景图。
本届三年展我们将分展场和平行展纳入了展览整体结构的研究和思考范围,除了主题展和文献展的常规呈现方式,还在此基础上联动珠三角地区活跃的艺术机构,并根据各馆自身的学术定位和场馆条件,呈现与主展场优势互补的展出效果。这既在学理上与主题展达成一定的学术逻辑,同时展现各自独到的艺术视角,力争为广东乃至全国当代艺术生态和展览打造新的模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在传承广州三年展优良传统的同时持续提升学术品牌的形象和社会效应,实现艺术展示由单一向多元开放空间的转化,为塑造和推进珠三角地区艺术生态的发展注入新力。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划文献展、公共艺术部分策展人
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
2018 年 11 月